歷史沿革

大同鋁業歷史沿革
台灣鋁業發展史

 

大同鋁業

緣起於鋼鐵界名人許崙先生、黃順天先生預測台灣整體經濟會大幅成長,首先建築及房地產業會大量成長,鋁門窗等原料必定供不應求,因此,於1969年結合建築業楊紋生先生、陳讓先生及醫藥界張天德先生等人集資,於同年10月在台北市南京西路85號2樓成立「大同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工廠設於桃園內壢工業區。1991年突破當時的技術,為國內首位推出能考量大樓安全的「內側扇拆卸之新型專利鋁窗」,大幅提高清洗大樓玻璃的安全性。後續陸續推出870系列、1270系列、895系列、1095系列以及雅典系列等產品,為國內研發最多窗型系列的鋁門窗公司。


 

南下擴廠

1998年許瑞清先生從董事長職位及張明清先生從總經理職退休,並委任張漢忠先生擔任董事長之職,1999年張漢忠先生頒布重大決策,將工廠由中壢工業區搬至嘉義民雄工業區並擴大廠區設備,招聘有能力的青年才俊,繼續專注於研發以及製造技術的提升,以符合市場需求。

 

專注鋁門窗工藝

近年來豪宅林立,台灣鋁門窗已趨於精緻化的市場需求,大同深深體認到除了氣密水密的功能之外,還必須注重外觀的設計以滿足市場賞心悅目的需求。因此長期耗費鉅資投入在研發美觀又實用設計上。2011年,大同鋁業獲得素有「工業設計界的奧斯卡獎」之稱德國IF產品設計獎,成為國內鋁業界首位也是唯一一家得到此殊榮的公司,其研發的心血也得到了國際的肯定。

同年,為了增加產品的耐候性,在經濟部資策會的研究計劃下,大同鋁業結合清大材料所研究擠型料結構與強度分析。同時並與工研院研究表面塗料的防污防蝕的耐候度。其研究結果:表面塗裝高耐候鋁型材取得「經濟部工業局奈米標章使用證書」。

 

 

大規模投資設備

除了專注在研發技術上的提升之外,大同於2012年在軟硬體設備上也有重大投資。硬體部分,大同新購入日商宇部興產機械(股)公司的3000T擠型機。其可使用10英吋擠錠生產,其機台生產效率可達1000(KG/小時)以上,最大生產擠型斷面尺寸可達400mm*60mm。軟體部分,全面更新公司的電腦系統,導入世界級的ERP軟體-Oracle系統,並藉助其他大型公司導入時企業再造的經驗,重新規劃大同企業所有的流程以及重新分配資源,整合從供應商採購進貨到客戶下訂出貨等一連串流程。使其資訊透明化,讓前後端能夠有效率的傳遞訊息,以提供客戶更優質的服務。

 

與國際接軌

2012年與日本大廠三協立山跨海來台與大同鋁業成立合資公司-三協大同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漢忠先生將廠內核心幹部分成數批,前後送往日本三協進修,前去學習製造技術以及管理模式,並進而提升研發人員素質以及企業的國際觀。並於2014年推出大同豪宅系列,提供工匠技藝品質的鋁門窗,以滿足市場上對生活美學的需求。

 

2018-history-tree

 

台灣鋁業發展史

日據時期

台灣擠型業最早始於日治時期。由於當時日本工業正值萌芽時代,對於鋁料有大量的需求。而台灣原先就有完備的水力開發設備,足以興辦耗電較高的煉鋁工業。而且其地理位置極優,恰界於日本及南洋鋁源料地區(印尼)的中間,故集所有優勢條件於一身台灣則成為日本工業供給煉鋁、製鋁之重地。1935年,日本鋁業株式會社在高雄開設台灣的首座擠型、煉鋁廠,並於1938年在花蓮增設二廠。其業務主要分為三大類:1. 鋁氧廠生產鋁化氧;2. 電解廠生產鋁錠;3. 軋片廠生產鋁片。兩廠的年產量一度達到鋁氧三萬兩千噸及一萬兩千噸的初生鋁錠,全數出口日本。


國民政府時期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國民政府來台成立「光復資源委員會」接收日鋁在台產業。因此,政府於1946年成立「台灣鋁業公司籌備處」,評估花蓮廠經歷空襲、水患等天災人禍早已破舊不堪,遂決議關閉花蓮廠。於1949正式將高雄廠更名為「台灣鋁廠」,即為後來的「台灣鋁業公司」,並聘請孫景華先生擔任董事長。孫景華董事長上任之後即大刀闊斧的改革,除了帶領台鋁繼續生產鋁化氧、鋁錠及鋁片,還引進美國最新技術,並投入大量資金購入800噸及1600噸的美製擠型機。除此之外,還增設加工部及鋁表面處理廠進行陽極處理。而加工部就是台灣門窗擠型廠的前身。


孫景華董事長提拔了當時原花蓮廠的員工,且有前往美國萬客隆公司實習經驗的汪盛世先生擔任加工部的廠長,汪盛世先生任職期間先引進在美國實習所見之新式鋁窗的製作技術,開發690橫拉窗系列、380推設窗系列。並帶領幹部接受日本不二家技術指導,數度前往日本考察。回台之後,開創以人力手工進行加工,將毛料焊接接合然後再進行研磨及電鍍處理,開發出台灣第一扇鋁門窗。其產品應用於一般民宅及國內大樓,還曾外銷至日本琉球。還提拔了數位影響日後台灣鋁業界的風雲人物:江聰慧、楊昭章、林啟成及王啟明。


1961年,李鴻文先生離開了原公司「太平洋電纜集團」成立了「中華電線電纜公司」,並引進日本THE FURUKAWA ELECTRIC CO.,LTD.之電纜製造技術。於1966年增建鋁製品工廠,投入大量資金購買1250T日本烏美擠型機,生產鋁門窗、鋁擠型、鋁傢俱。並聘任原台鋁幹部江聰慧先生擔任鋁門窗及相關鋁擠型廠廠長、林啟成先生擔任鋁擠型廠課長、楊昭章先生負責鋁門窗加工廠,進行鋁製品相關技術的開發。此外,更進一步的日本FUJISASH CO進行技術合作,吸收鋁製品製造技術。1969年聘請台灣鋁業的汪盛世先生加入了中華電線電纜公司,任職擠型廠長一職。在汪盛世先生的主導之下,開啟了中華與日本不二家長達十餘年的技術交流,引進特殊窗型701單動窗系列、702雙動窗系列,此種窗型創先採用螺絲接合窗戶,而不需要像傳統窗戶必須要先將毛料焊接接合後在進行研磨、電鍍,此創舉大大提升鋁門窗業的加工速度。


同年,鋼鐵界許崙先生、黃順天先生成立大同鋁業,江聰慧先生與楊昭章先生便前往任職。1973年,力霸集團成立鋁品部,汪盛世先生轉前往任職,從此台灣鋁業進入三國鼎立「中華」、「大同」、「力霸」的時期。


經濟起飛時期

1985年,中國鋼鐵(股)公司接管台灣鋁業(股)公司之熔鑄及軋鋁設備,並設立鋁品生產部門,而後,成立中鋼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從1980年代開始台灣建築業蓬勃發展,全國從南到北成立數十個大大小小的鋁業公司,北有正新、永欣、梅花、山仁、台聯等公司、南有東信、信元、王冠、元一、維新等公司型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台灣鋁業1990年代中期工業擠型躍上台灣鋁業的舞台,鋁產品也從建材類慢慢擴展至其他類型,像是散熱片、腳踏車車體等。鋁門窗業這塊大餅在諸多廠商的分食下,獲利空間已經不復以往,因而部分業者就逐步轉型到其他工業擠型製作。真正繼續專注深耕於鋁門窗市場的業者,其實所剩不多。

 

重點人物簡介

江聰慧

生於1915年1月12日,以台北工業學校(即台北工專,後更名台北科技大學)機械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1936年進入日本鋁株式會社創立事務所,被派駐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電器化學室研究煉鋁,並於隔年加入工廠的技術設計部門,其任職期間除了參與高雄廠與花蓮廠的建設。台灣光復時,曾經協助經濟部台灣區電冶業接管委員會接收日本鋁株式會社、東邦金屬株式會社、台灣石棉會社。待接收完畢之後則回歸台灣鋁業公司從事鋁擠型及鋁門窗開發的工作。於1965年工作年資滿29年即退休。1969年受邀合資設立大同鋁業公司,任職14年負責建設鋁擠型、鋁門窗生產線,訓練人才建立管理制度,生產優質鋁門窗,1983年自副總經理職務退休,從事鋁業工作合計共47年,其一生影響台灣鋁業甚巨。於2013年2月16日以98歲高齡辭世。

 

王啟明

民國15年生,畢業於日本海軍61兵工廠,1951年進入台灣鋁業公司,後升任至加工廠產品設計人員,於1957年派往沖繩美國空軍基地,督導美軍房舍鋁製品興建工程,並於1963年二次被派往沖繩出任二期工程,兩次外派均能獨當一面順利完成任務。1965年進入中華鋁門窗,並在任內前進日本學習不二家的鋁門窗技術,退休後搬遷至南台灣並進入信元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廠長,於1985年擔任王冠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顧問,協助工廠生產標準

 

林啟成

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系,曾擔任台灣鋁業公司工程師,中華電線電纜股份有公司鋁擠型廠課長、副總經理兼工程師,大西洋飲料公司執行副總,現任中華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顧問。